2014年10月27日17:01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人民網日本頻道推出最新欄目“愛上北京”,每期將由一位居住在北京的日本人介紹一個TA所鐘愛的物件或喜歡的地方,並講述“愛”上它的故事。本期橫山悠太先生為我們推薦的是段祺瑞執政府舊址。 |
◇
橫山先生的小說處女作名為《我變貓》,顯而易見是模仿了夏目漱石的小說《我是貓》。小說的獨到之處,是文章中並沒有出現通常所見的片假名。作品中所有的外來語都轉換成了漢字,並在漢字單詞的旁邊使用片假名標注上了讀音。比如說,“女仆咖啡店”旁標注了“メイドカフェ”(maid caf?),“動漫迷”旁標注了“アニオタ”(aniota),“黃色錄像”旁標注了“アダルトビデオ”(adult video)等等。小說讀起來很有明治大正時期的感覺,古老優美的文體配上和日語中不可能出現漢字,這種視覺上交錯十分有趣,就好像突然闖入沒有國境的異度空間一般。該作品獨特的文體在日本文壇也大受贊揚,被譽為“開辟日語新視角的杰作”、“與眾不同、出類拔萃”、“絕妙的夏目漱石論”。
其實,橫山在創作《我變貓》之前,曾經在中國當過日語老師。
──與其說對日語教師的工作感興趣,倒不如說是對語言感興趣,才成為了日語教師。
在考大學的時候,因為擅長數學和物理,我選擇了工科。進去后才發現,工科專業並不是我的興趣所在,而更偏好文科類。於是我就和教授商量能不能轉入文科,當時由於沒有明確自己到底想干什麼,最終也未能如願。但是興趣點一旦發生了轉移就難以復位,工科的課程也變得越來越難,上課變成了一種煎熬。於是我選擇了退學。
其實,我對於語言、文學並不是很有天賦,曾經也很頭疼,平時也沉默寡言不善言辭。在20歲時,我開始讀書,隨著閱讀量的增加,我逐漸意識到語言才是人類的根本。當時覺得語言學的書很有意思,就讀了很多。有許多詞匯在日常生活中被習慣性的使用,但學習語言學之后發現,其實並不完全正確。
從大學退學后,我一邊繼續埋頭於書本之中,一邊也在考慮:這樣下去是不行的,一定要考些資格証書出來。后來發現有一個叫做日語教育能力檢定的考試。於是著手准備,上了1年的專科,取得了日語教師資格証。當時又想,好不容易獲得了資格証書,那麼就別窩在日本,去海外看看吧。
就這樣,橫山在2005年以一名日語教師的身份第一次來到中國。
──我作為日語教師首先來到的是深圳觀瀾。提起深圳,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豪華大都市”,但到了觀瀾發現,完全不是想象中的那樣。觀瀾是一個非常偏僻的地方,每周都會停一次電,一周總得有一天點著蠟燭學習。
那裡既沒有電車也沒有地鐵,想搭公交車,也沒有車站,隻能伸手去攔。還不知道這輛車開到哪兒。如果是打車,在上車之前還得和司機討價還價:“從哪兒到哪兒多少錢?”“太貴了太貴了,我不坐了”,很麻煩。
在那裡雖然有諸多不便,但飯菜確實很好吃。正所謂“食在廣州”,那裡的食物比北京上海都要美味。最重要的是我感覺很自由、可以輕鬆地、毫無負擔地工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