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2日13:57 來源:海外網
中日“戰略互惠關系”的核心是經貿互利。這將是影響今后一年中日關系的重要因素。雖然中日關系仍會出現波折,但今后一年,“合作而不是對抗”,將是中日關系的主題。 |
眾所周知,釣魚島問題和靖國神社問題,是影響中日關系的兩個關鍵問題。回顧過去一年,中日兩國圍繞這兩個關鍵問題的立場和態度的變化趨向,筆者認為在未來一年,中日關系將總體趨向緩和。
首先,中日雙方達成“四項原則共識之后”,對釣魚島問題的處理均有所讓步。雖然2014年中日在釣魚島海域爭端不斷,但是,在11月7日雙方達成的“四項原則共識”中明確寫道,“雙方認識到圍繞釣魚島等東海海域近年來出現的緊張局勢存在不同主張,同意通過對話磋商防止局勢惡化,建立危機管控機制,避免發生不測事態。”直至11月底,中日已就建立防務部門海上聯絡機制達成一致,並就此展開工作。
中方在維護核心利益方面的嚴正立場,迫使日方面對現實。在APEC會議召開之際,日方主流媒體紛紛發表評論稱,日本政府開始做出妥協。日本《東京新聞》更以“承認釣魚島存在主權立場爭議,日本方面做出讓步”為題,進行了報道和分析。以此為背景,中方已理性地逐漸“淡化”釣魚島問題。
同時,日本領導人在參拜靖國神社的態度上也有所收斂。特別是在2014年8月15日“戰歿者紀念日”前,安倍更是放出“將不去參拜”的風聲。在中日“四項原則共識”達成后,安倍雖然在電視節目中回答主持人是否將再去參拜靖國神社的提問時表示:“(四項原則共識)不包括對於個別事例的解釋和處理”,採取了“搪塞”的態度,但我們必須注意,“四項原則共識”明確寫道,“雙方本著‘正視歷史、面向未來’的精神,就克服影響兩國關系政治障礙達成一些共識”。靖國神社、歷史教科書、強征慰安婦等歷史問題,顯然均包括在內。
還有一點不能回避的是,“四項原則共識”強調,“雙方確認將遵守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的各項原則和精神,繼續發展中日戰略互惠關系。”筆者認為,中日“戰略互惠關系”的核心是經貿互利。這將是影響今后一年中日關系的重要因素。
安倍政權當務之急是提振日本經濟,阻止經濟繼續下滑。安倍內閣將消費稅從5%提高到8%,致使日本GDP在第二、第三季度連續下滑7.1%和1.9%。安倍增加消費稅的外貿背景,正是逆差居高不下,而對華貿易逆差甚至超過522萬億美元。所以說,改變與中國的關系,對於提振日本經濟有何意義,毋庸贅言。
另一方面,自2012年以來,由於兩國的政治關系轉冷,雙邊貿易已經連續兩年下降。中日關系從“政熱經熱”到“政冷經冷”的現象令人憂慮。2014年1月,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發布的在華日資企業調查顯示,54.6%的企業表示將擴大和充實在華投資和貿易活動,僅6.2%的企業表示將縮小或撤離中國。但是,2014年前三個季度的統計結果顯示,日本對華投資減少了42.9%。日本企業有意願而無行動的原因是什麼?日本對華投資對中國經濟以及對中國的就業市場構成何種影響?同樣毋庸贅言。
當然,在“四項原則共識”達成之后,釣魚島問題作為中日關系中的“隱患”,並未消除。今后“日美防衛合作指針”的修訂是否如此前所表述和顯示的那樣,視中國為“威脅”﹔安倍政權是否將繼續推動修改和平憲法第九條、徹底改變專守防衛政策並重整軍備﹔是否在將“武器出口三原則”改為“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后,以“積極和平主義”為幌子對外軍售,特別是對同中國存在領土主權爭議的國家軍售,給中國制造“麻煩”﹔是否以加強“經貿合作”為由,與中國在多地區展開博弈,均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中日關系,值得中國警惕和關注。
但是,警惕和關注不是為了使中國周邊局勢緊張。12月13日,習近平主席在首個國家公祭日強調:“弱肉強食不是人類共存之道,窮兵黷武不是人類和平之計.和平而不是戰爭,合作而不是對抗,才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永恆主題。”筆者相信,雖然中日關系仍會出現波折,但今后一年,“合作而不是對抗”,將是中日關系的主題。
(馮瑋,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海外網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