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20日08:25 來源:新民晚報
日本近代以來之所以走上侵略擴張道路,根源於東施效顰的文明觀,或者說文明成了追逐國家利益的幌子,而忽略了文明真諦的自由、平等、博愛。但不管他們怎樣辯解,判斷罪與非罪唯一的根據是侵害的事實或行為是否發生,即使過失犯罪也得承擔責任。 |
重智輕德的文明觀念
近代西方的文明,指物質上如衣食住行乃至戰爭工具的發展等,精神上脫離中世紀的神學統治而思想啟蒙后個體精神的獨立、理性和社會關系上的自由、平等乃至憲政等。文明概念傳入日本后發生了變異,在促進社會進化的同時,也成為為侵略擴張辯護的遁詞。
福澤諭吉把文明歸納為“人類智德的進步”。他認為,智是指思考、分析事物、理解事物的能力。智分私智和公智,私智指機靈、明白利害,公智指觀察形勢、分辨輕重緩急的才能。道德隻存在於個人內部,德也有私德、公德之分,前者指內心活動如純潔、嚴肅等,后者指社交道德,如廉恥、公平、勇敢等。古人說的溫良恭儉讓、仁者樂山等都是私德,私德的功能是狹隘的。
在福澤的文明觀中,智先於德、優於德。“拿智慧和道德相比較,認為智的作用是重而廣的,德的作用是輕而狹的”,“德和智兩者是相輔相成的,無智的道德等於無德”。在公智私智、公德私德四者中,公智最重要。研究物理、機械等學術,或像亞當·斯密那樣研究經濟規律,將知識成果傳播四海,給人類貢獻了無數福祉。道德的性質千古不變,智慧則日新月異。私德如同鐵材,智慧如同加工,同樣材料加工成不同的東西,貴賤不一,不同加工得到的附加值不同。野蠻時代,道德支配人間關系﹔文明時代,智慧支配人間關系。日本的燃眉之急是智慧不足,文學、技術、商業、工業等沒有一樣能與西洋比較。“文明的真諦在於使天賦的身心才能得以發揮盡致”,人們獨立自主地從事生產經營、學術研究,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福澤的宗旨就是要日本人改變封建制度下形成的官尊民卑的習氣,不因襲往古,自由思想,發揮才智,推動日本前進。
近代日本重智輕德,側重發展經濟、軍事。通過教育敕語宣揚的道德,以忠孝為核心,鼓勵國民“義勇奉公”,為天皇和國家不惜犧牲自己,缺少西方文明中對於個人利益的尊重和保障。近代日本文明觀中,追求利益是天賦人權,弱肉強食是自然規律也是社會規律。侵略朝鮮、中國這樣貧弱的國家,從文明觀看,屬於遵循社會法則,以文明開導愚昧。於是日本人解除了道德負疚感,甚至有了替天行道般的大義凜然。二戰中日本戰敗,對於戰敗的原因,多數日本人並不認為是因為本國發動的戰爭是不正義的,而認為是實力不如人家,不該在沒有充分准備的情況下挑戰美國。親身經歷了明治時代到二戰失敗的日本言論界領袖德富蘇峰的觀點具有代表性:對外戰爭“問題既不是正邪的問題,也不是是非的問題。關鍵僅僅是強弱的問題。”“文明”、“進步”而非道德成為近代以來日本人的行為准則。這種價值觀是日本與亞洲國家在戰爭問題上產生分歧的根本原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