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20日08:25 來源:新民晚報
日本近代以來之所以走上侵略擴張道路,根源於東施效顰的文明觀,或者說文明成了追逐國家利益的幌子,而忽略了文明真諦的自由、平等、博愛。但不管他們怎樣辯解,判斷罪與非罪唯一的根據是侵害的事實或行為是否發生,即使過失犯罪也得承擔責任。 |
不願擔責的戰爭辯解
在近代日本人觀念中,文明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實際的存在,文明模范就是歐美。福澤諭吉的文明論開篇就號召日本人不僅在有形的物質領域,而且在無形的精神、價值觀方面,都應以歐美為榜樣,即所謂“脫亞入歐”。對歐美亦步亦趨,是日本近代史的軌跡。明治以來的各種主義,從社會主義、帝國主義、軍國主義,無一不來自歐美。作為后發展國家,日本因其善於學習而后來居上。二戰失敗,日本戰犯受到國際審判。雖然基於現實主義考慮,日本服從美國為首的戰后世界秩序,但是對於東京審判質疑、不服的聲音始終不斷,對那場戰爭的反省,也是意見紛紜。有人從感情上不願承認日本發動了侵略戰爭、不願承認日本是侵略國家﹔有人認為日本無罪。作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旗手,1945年已83歲高齡依然擔任著大日本言論報國會、大日本文學報國會會長的德富蘇峰,在戰敗后反省歷史時說道,即便從日美關系史的梗概也可看出,太平洋戰爭是出於不得已,戰爭是歐美人刺激、教唆、誘導、挑舋日本人而導致的。要說戰爭責任,全體日本人都有責任,標榜人道主義、文明偉大先驅的歐美人也有責任。這種論調的邏輯類似於一個十幾歲少年,是精神不成熟的表現。
近代以來,日本較快地吸收了歐美的科學技術、產業方式,實現了富國強兵,沒有像其他亞洲國家那樣淪為西方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一定程度上“脫亞”成功。經過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躋身世界強國,與歐美並駕齊驅,也可謂“入歐”。但國家和社會制度、思維方式、國民精神沒有也不可能完全西化。自由、平等、尊重人權,這些近代文明的核心理念,近代日本無論在國內社會關系還是國際關系上都沒有很好實踐。其吸收的西方文明,只是那些有利於增強力量、獲取權益的部分,物質進步顯著而精神則古今混雜,即在現代概念外衣下保存著恃強凌弱的原始獸性。福澤諭吉1860年隨團考察美國途徑香港時,十分羨慕英國人壓制中國人,期待日本富強后不僅要像英國人那樣指使中國人,更要像對待奴隸般壓制、束縛英國人。他直言不諱壓制別人可謂人間最大之愉快,當前有外國壓制日本,“我等之志願,在於壓制此壓制,並致力於獨自在世界中推行壓制”。英國哲學家羅素評論日本道,日本人批評白人把其他文化都看作低等文化,自私而損人利己、得寸進尺,為了金錢不擇手段,這是公允的。人們也許會認為日本人會盡力不學白人。然而“實際上,隻要是歐洲人對中國所犯的罪行,日本人都犯過,並且有過之而無不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