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人民網日文版
人民網中日文手機報 | 人民網日本株式會社合作啟事
人民網>>日本頻道>>文化

《小森林》:絕不僅僅是“舌尖上的日本”【4】

2015年10月18日10:36  來源:新文化報

《小森林》是由去年和今年上映的兩部電影組成的,分別是“夏秋篇”和“冬春篇”,劇情一句話就能夠概括:主人公市子獨自生活在鄉下,她生活的全部重心就是做飯。
原標題:《小森林》:絕不僅僅是“舌尖上的日本”

描述那些安於現狀並專注於某一項事物的人,是日本文藝作品所熱愛的題材,所以像《小森林》這樣的作品並不少見。這幾年比較出名的文藝作品比如說《編舟記》、《哪啊哪啊神去村》,這兩部作品都出自日本當紅女作家三浦紫苑之手。描述的都是主人公在某項事業中找到人生價值的故事。《編舟記》是編字典,《哪啊哪啊神去村》是伐木。想想就感覺又辛苦又乏味。但這卻為日本文化所推崇。同樣的道理,中國導演霍建起的那部《那山那人那狗》在日本大賣,正是因為影片所描述的把一生奉獻給工作的鄉村投遞員形象戳中了日本觀眾的內心。

如今人們願意將這種文化稱作“匠人精神”,並賦予了具有這種品質的“德國制作”和“日本制造”某種神聖的光環,認為這背后是某種嚴謹而專注的國民品質在起作用。其實如果探究匠人精神產生的原因,那並不完全是主觀努力的結果,還有客觀的環境因素,甚至可以說是被迫形成的文化。學者輝格在談到“匠人精神”的形成原因時認為,這種精神的產生和古代日本的社會流動性有關。“古代日本貴族實力強大,等級森嚴,奈良時代雖一度模仿唐朝推行科舉,但影響很小並很快荒廢,百年內所取進士隻有數十人。沒有科舉系統或周期性王朝更替所創造的流動性,各階層隻能安於由出身所給定的職業身份,長此以往,各階層和各行業便形成自己的傳統和價值體系,個人在其中追求完善和提升。”

輝格進一步認為,匠人精神的一個要點是,少問“why”多問“how”,在追問鏈條上別走太遠,及早接受某些使命為自己“分內”之事並努力將它做好,不花太多功夫去回答一連串追問以構建一套哲學說辭來合理化自己所遵循的道路。奉行這樣一種生活和工作態度的民族,比較容易在上層價值取向被完全替換之后,迅速為自己重新找到“分內使命”,並以同樣的專業精神去加以執行。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日本能夠在明治維新之后成功地走向現代化(資本主義化),這是當時非西方國家中唯一的一個例子。日本作家橘玲在其所著的《括號裡的日本人》一書中給出了類似的答案。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認為,資本主義的成立背后,一定隱藏著新教倫理的支撐。而日本並不具有這樣的宗教基礎,於是日本學者認為,一定是某種日本本土文化起到了相同的作用。由此而被“發現”的是江戶時代的禪僧鈴木正三。橘玲在書中引用了一段故事:有一天,一個信仰深厚的農夫向鈴木正三說道:“農活太忙了,沒有時間學習佛教。如果因這樣一件無益的事而在來世受到懲罰,那就太遺憾了。”鈴木回答道:“農業則(即)佛行也。”日本學者山本七平和小室直樹都認為,在日本,這種全心全意地工作本身就是成佛之道的“勤勞哲學”,誕生了資本主義的勞動倫理。

這就是“匠人精神”或者說“勤勞哲學”產生的土壤。在階層固化的時代裡,在資源貧瘠的環境中,這種精神能夠帶給人以慰藉,讓人能夠安於無可改變的現狀,並在工作中獲得某種神聖感。無論在過去森嚴的日本封建社會,還是在現代講究論資排輩的日本企業,這種文化都是和社會環境相契合的。用本尼迪克特的話來說就是“各得其所”,直到遇上經濟蕭條。

  1. 分享到:
  2. (責編:劉戈、許永新)

編輯推薦

  1. 日本如何過中秋
  2. 日本白領早餐吃什麼?
  3. 電影中的日本元素
  4. 日本文化中的羊元素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人文日本

  1. 第二彈:日語繞口令第二彈:日語繞口令
  2. 高校日語專業優勢解讀高校日語專業優勢解讀
  3. 日本留學指南與攻略日本留學指南與攻略
  4. 中日時事用語集錦中日時事用語集錦

日語加油站

熱點排行

  1. 綜合
  2. 財經
  3. 時事
  4. 娛樂
  5. 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