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4日08:18 来源:扬子晚报
进入京都老城区,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马路渐行渐远,带有中国唐代遗风的大屋顶式建筑不时闯入视线。立命馆大学国际和平博物馆现代感的外形在老城建筑中显得有些另类。 |
进入京都老城区,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马路渐行渐远,带有中国唐代遗风的大屋顶式建筑不时闯入视线。立命馆大学国际和平博物馆现代感的外形在老城建筑中显得有些另类。而最特别的,是这所日本著名大学,专门建一所反省日本侵略历史、呼吁国际和平的博物馆,并非偶然。
一所大学,竟把3000学生送上侵华战场
立命馆大学战后一直秉承“自由清新”“和平民主”办学精神,但在二战中却是受军国主义毒害最深的日本高校之一。
在博物馆二楼,有一个和平画廊,其中有间“生命画室”,陈列着丧生战场的爱好美术学生们的遗作和遗物。大半个世纪前,这些本来将追求艺术作为人生目标的学生,在军国主义驱使下,或被迫、或自愿地放下画笔,端起杀人的刺刀。在中国、东南亚、太平洋战场上,他们成为战争机器的零部件,也是战争机器的牺牲品,丧生时他们大多只有二十多岁。
“二战期间,立命馆大学有3000多名学生参军上战场,很多人战死受伤。”国际和平博物馆工作人员村田博俊说。
立命馆大学校园内有块“立命馆名称由来之碑”,碑文说“立命”出自《孟子》“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意思是不管早夭还是长寿,活着就要努力修身勤学,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很难想像,这所倡导“修身”的大学,竟成军国主义“马前卒”,把大批学生送上侵华前线。1928年昭和天皇即位大典,学校组织立命馆禁卫队。日本天皇授予的“天赐立命馆禁卫队”的旗帜,仍在博物馆中。在所谓“学园决战体制”下,立命馆大学几乎变成军营,三千学生参军,三千学生被送到兵工厂效力。
一所大学竟把那么多学生送上战场!一个岛国竟把全民和亚太地区都拖入战争深渊!战后,日本军国主义没有得到彻底清算,但在立命馆大学,有识之士开始深刻反省。他们在立命馆大学的校园里,建了一座“海神之像”,表达阵亡学生对参加侵略战争的悔恨。每年校长都会带领学校管理层,在海神之像前举行不战集会,发誓“不再让拿笔的手拿枪”。1992年,学校设立了国际和平博物馆。
现任馆长蒙特·卡西姆认为,博物馆所担负的责任在于:“讲述战争的惨痛,反对战争、暴力和非人道行为,培养尊重人权的意识;加深历史认识,提高民众对破坏和平行为的真正原因和本质的分析辨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