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31日10:13 来源:北京青年报
二战结束前被留在中国的日本遗孤有2800余人,他们中的大部分在上世纪80年代踏上寻亲之路,陆续回到日本。然而,回到祖国的他们,多数人没有找到自己的生身父母。于是, 他们把中国的生活复制到日本,几十年过去了,他们依然保留着过春节的习惯,在除夕和家人朋友团聚…… |
他突然想起,小时候小伙伴打架时总喊他“小日本鬼子”,母亲在他上中学时给他讲故事说,人有了出息要找到自己的本家。“我心里其实一直有点疑问,但是没敢问,也没多想。”
对自己的身世一直没太在意的木村成彦心中的疑惑得到了解答,他开始给大使馆写信,希望能够找到自己的亲人。他也辗转找到了生母曾打工的木工房,那里的老板告诉他,“你和你母亲长得有点像,你姓木村。”
1983年,木村成彦随第4批寻亲团赴日本寻亲。团员们穿着毛料的中山服,在西装革履的日本社会显得有些突兀,第一次吃的泡面也让他们半夜还想起来吃。当时的日本,电视已经非常普及,一天滚动播出遗孤们来寻亲的消息,有一些人在电视中发现了和自己长得很像的人,前来相认,“一个团里60多人有十多个找到根了,特别激动。”
一度,木村成彦也以为自己能够找到亲人。在乘新干线从东京前往京都之前,他被通知说到了京都,有人要来见他,但后来这个人始终也没出现。
他听说,一些日本人迫于压力,并不希望与遗孤相认,毕竟遗孤多为长子,可能会瓜分家产,而且很多日本人也有了新的家庭,“找不到,是命运的安排吧,也可能他们死在回日本的路上了。”
日本厚生劳动省的资料显示,在近3000名遗孤中,明确身份的仅有1284人。木村成彦就是那没明确身份的1700多人之一,他再也没有找到自己的亲人。但寻亲之行让他有了“落叶归根”的想法,“既然知道自己是日本人了,总想回这里看看,希望后半生能够在这里度过。”于是,1986年,他穿着西服,带着老婆孩子,登上了飞往日本的飞机。
同年,土佐范俊到日本寻亲,同样未果。37岁那年,在公安局他第一次知道自己是日本人,“当时真是蒙了。”不过这件事情也并非不可理解,他身高不到1米70,而几个弟弟妹妹们都非常高大,“弟弟有1米85,妹妹也有1米68,别人总说我和他们不一样。”
赴日寻亲后的土佐范俊没有立刻决定回去,“日本是很发达,但是我在中国那么久了,没想回去。”土佐范俊说。
之后几年,中国开始掀起出国潮,周围人不断劝他回日本,“你年龄还行,出去还能干点事儿,还能把孩子带出去”……1989年10月8日,土佐范俊带着家人踏上了日本的土地。
三
忆起养父母泣不成声
“他们就是我的父母”
土佐范俊记得,离开抚顺前的最后几天,每顿饭都吃不好,养母一直在哭,她送他到北京坐飞机,从抚顺哭着去,又哭着回来,“把眼睛哭坏了,后来有一段时间都在治眼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