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雅人】?雅人就讀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中國文學專業。這可能是在所有我們熟知的日本男演員當中,與中國最有緣分的一位了。
專題:秘密保護法由行政機關的長官指定安全、外交、防諜、反恐方面需要特別保守的秘密,包括武器、彈藥和飛機數量與性能等。
日本出招拯救香火不旺的尷尬“多老人少小孩”系長期困擾日本社會的難題。長壽之國造就了銀發社會,不願多生的世風形成了香火不旺的尷尬。
和食·原滋原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4日宣布“和食-日本人的傳統飲食文化”正式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日本第22項被列入非遺的項目。
日本醫療行業出海記受國內醫療市場的萎縮,急需擺脫依賴國內市場的醫療行業與力圖走出資源能源依賴型藩籬的日本綜合商社進軍東南亞醫療市場。
【策劃】壇蜜,被誤讀的艷星寫真女郎出道,輾轉娛樂圈的壇蜜最終沒能擺脫“出賣色相”的窠臼,出演的電影片名就能看出制片方就是沖著她的這股“腥味兒”。
【策劃·流行語看日本2013】流行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在一段時期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和事物,從中可以洞察思想的變化和事物的變遷。
【策劃·巔峰對決游戲機】本月全新視頻游戲機產品索尼PS4與微軟Xbox One相繼發售。傳統的PlayStation家族與后起之秀Xbox開啟了新一輪較量。2013年12月16日10:01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 在日本,“嫦娥登月”佔據不少媒體的頭版或國際版頭條。 |

嫦娥三號著陸器
世界感受中國“嫦娥震撼”
在日本,“嫦娥登月”佔據不少媒體的頭版或國際版頭條。《朝日新聞》在頭版稱,中國在經濟和政治大國化之上,還要在宇宙開發上與美國展開競爭,本次月球著陸被看成是走向宇宙大國的階梯。
《日本經濟新聞》則在國際版頭條,用1/4以上的版面報道中國登月。該報稱,中國嫦娥三號成功著陸月球,以將來開發宇宙資源為目的,但日美等國對中國是否會把宇宙技術運用到軍事領域保持著強烈的警戒。該報還發表編輯委員賀川雅人的文章稱,伴隨著中國嫦娥三號的登月成功,再加上中國的載人航天飛行,日本在上述兩個方面都被中國超越。他還說,在宇宙開發中佔有特別優越位置的當屬美國、俄羅斯、歐洲以及急速崛起的中國。據美國的調查,2012年發射衛星的次數,俄羅斯24次,中國19次,美國13次,歐洲10次,此外是日本和印度各2次,“國際宇宙開發競爭就以上述6個國家和地區為基軸而展開。”
“中國嫦娥成功登月震動整個世界。中國在航天領域正在大步前進,而俄羅斯目前仍沉醉在蘇聯時期的成就中。”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15日把中俄的太空進取心作了對比。前些年,俄媒上有一些稱中國抄襲蘇聯技術的聲音,但現在,更多媒體強調,“中國已掌握了最現代化的空間技術”。據俄新社報道,俄羅斯航天員格列奇科表示:“我看到中國正一絲不苟理性地實現自己的航天計劃。目前在航天領域某些方面中國甚至已超過了俄羅斯。”
美國《紐約時報》也說,盡管“玉兔”號月球車有個令人親切的名稱,但它在一些美國政治人物和政策制定者那裡點燃的卻是焦慮,他們擔心美國失去領先了幾十年的太空優勢。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14日、15日分別代表港澳特區政府,祝賀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成功著陸月球。
在台灣地區,嫦娥三號的成功登月則被媒體稱為“嫦娥時刻”。《聯合報》15日的社論說,1957年,蘇聯的“斯普特尼克一號”成為第一顆進入地球軌道的人造衛星,美國輿論當時稱之為“斯普特尼克震撼”;而嫦娥三號成功在月球表面軟著陸,也可說是“嫦娥震撼”。該社論稱,台灣在李登輝與陳水扁時代,是以“中國崩潰論”作為兩岸政經政策的脊梁,但今日即使最強烈的“反共反中”者也須自問:如果中國大陸不崩潰,反而在各方面繼續維持上升曲線,難道還能用“台獨”來反共反中嗎?該社論說,不少人對“嫦娥震撼”的后繼能量有所存疑及保留,但世人也必須想象一個不會像蘇聯一樣崩潰的中國。
北京展示“強國夢”
像國內一樣,“中國為什麼要登月”也是國際媒體議論的一個焦點。日本電視台14日晚間新聞節目中,現場嘉賓討論中國此舉的目的,大多數人都說中國是為了爭奪宇宙資源。
英國《衛報》稱,嫦娥三號登月成功,是中國科技蓬勃發展的力証,中國做得再好不過了。但是實現這一目標所需要的龐大投資也提出了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為什麼要登月?有如下幾個答案:首先,月球有豐富的礦物質,一旦我們耗盡地球上的關鍵材料,月球很有可能為我們提供備選。另外,月球還是一個測試探索其它更遠星球所需技術的試驗場。這是登月的好處,但這兩者都不是中國登月最核心的動機。中國的動機要簡單得多:嫦娥三號向世界尤其是亞洲顯示了中國現在是一個技術強國,一個開始展示軍事實力的國家,在另一領域完美地展示了它的國家實力。
英國《每日電訊報》則認為,中國的太空計劃主要是北京不斷增長的經濟、科技和地緣政治影響力的政治聲明。萊斯特大學太空物理教授肯·龐斯表示,中國的太空動機在很大程度上和以前的美國和蘇聯相似,即展示自己的技術實力。但是中國超越俄羅斯、印度甚至美國的是,中國進行太空探索的決心,而且他們正迅速獲得進步。
台灣《聯合報》認為,大陸決意執行嫦娥計劃,除中國人完成嫦娥奔月千年傳說、晉升全球第三太空大國等民族主義政治意涵外,掌握核心技術是發展經濟王道,透過航天科研成果轉化為軍用設備,甚至技術轉移給企業生產民用產品,才是真正的裡子。
“北京把‘強國夢’從家門口編織到外層空間”,台灣“中央社”把嫦娥三號成功登月,與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及在南海正面攔截美國軍艦聯系起來,稱這是對全球釋放出大陸已是“世界強權”的宣示。(柳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