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23日10:18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人民網日本頻道最新推出“鬆永老師講日語”系列文章,每期將由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日語教師鬆永老師為大家講解日語語法、分析日語詞匯的用法區別等日語學習的內容。本期一起來看看中日擬聲擬態詞有什麼不同。 |
中文按音節將擬聲擬態詞分為了以下幾類。據李鏡兒*2007年的一項研究顯示,雙音節擬聲詞,例如“叭叭、吧唧、嚓嚓、啵啵、喳喳、嗤嗤、嘎巴”等佔擬聲擬態詞總數的38%,四音節擬聲詞,例如“畢畢剝剝、嘟嘟囔囔、叮叮當當”等佔28%。四音節擬聲詞又可以分為ABAB型 (如:叮叮當當)、ABBB型(如:嘩啦啦啦)、ABCB型 (如:劈通扑通)、ABCD型(如:乒呤乓啷)以及A裡AB型(如:糊裡糊涂)等多個種類。此外,根據聲音的特征,擬聲擬態詞還可以歸納出許多由摩擦產生的聲音,例如塞音(叭、噠、嘎、啪、通等,佔32%)、擦音(呼、轟、唰、嘶、鏘等,佔 22.6%)、塞擦音(喳、嚓、噼、刺、噌等,佔 12.5%)諸如此類的擬聲詞數量佔到了全體的60%。
此外,中文擬聲擬態詞在表意上也有一些特征。例如,重疊詞一般表示聲音、動作的反復,或者用於聲響較大的場合﹔“n+鼻音”多表示物體與物體碰撞的聲音﹔“s”表示摩擦的狀態﹔“k”常用於形容硬度、光亮、尖銳的場合﹔而“l”則表示光滑,這與日語中“ら行”音節的含義色彩較為一致。與日語不同的是,日語裡有很多可以表示事物柔軟(マ行)、堅硬(カ行)等不同靜態特征的輔音,而中文僅能表示兩種物體因接觸而產生的動態特征,例如“碰撞、爆裂、圓轉、摩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