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22日14:01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以前在國內購買小電器,一般要開箱檢查一遍才會帶回家,很多商場都會設置一個測試區,安排專人幫助顧客試用。到日本之后發現,無論大小電器,大家都是看完樣品、付完錢就直接帶回家。 |
以前在國內購買小電器,一般要開箱檢查一遍才會帶回家,很多商場都會設置一個測試區,安排專人幫助顧客試用。到日本之后發現,無論大小電器,大家都是看完樣品、付完錢就直接帶回家。這個細節,顯示了日本人對商品質量的信任。而日本產品的高質量,與日本工人的“工匠精神”密不可分。
享譽全球的日本“工匠精神”,其實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佳能全球戰略研究所研究總監瀨口清之指出,日本的“匠人文化”是中國的傳統思想與日本固有精神的結合,匠人和農民都認為自己的工作是“天職”,對天必須忠誠,所以會竭盡全力用心工作。但現在的情況是,中國沒有很好地發揚“工匠精神”的傳統,在很多方面都要向日本學習。
日本“匠人文化”的培養,離不開社會對技術工人的尊重。在日本,腦體分化並不像中國這樣嚴重,日本藍領工人薪資水平都處於很高的水平,甚至可能超過白領。記者曾在日本參觀過多家制造工廠,日本工人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匠人文化”,讓我印象深刻。稍有瑕疵的商品,即使憑肉眼難以發現,也不能下線。
實際上,在進入工廠前,日本的學前和學校教育體系,不會教給學生具體的職業技能,但會無孔不入地植入“匠人文化”。日本人注重從小培養孩子鑽研技術的興趣。日本的電視台開設有藍領技術對抗節目,展示各種技術工人的精湛技藝。從1959年開始,日本每年都會舉辦全國范圍的“技術奧林匹克全國大賽”,很多地方城市也會舉行針對藍領工人的評選,增加藍領工人的成就感。
日本人將技術、手藝出眾的人稱為“匠人”,並給予尊重。擁有傳統手工藝技術的非物質文化傳人,不僅受到社會各界尊重,而且經常被媒體報道。在日本,《文化財保護法》將工藝技術作為需要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文部科學大臣指定的“重要無形文化財”傳承人,俗稱“人間國寶”,會獲得內閣大臣表彰和地方政府表彰甚至被授勛,社會地位很高。
不過,說到“留住工匠精神”,可以說立意或是認識上有問題。就日本而言,不是在工業時代的沖擊下留住了“工匠精神”,而是工業時代的競爭培育和發展了“工匠精神”。
曾幾何時,日本的一些產品在國際上也是粗制濫造的代名詞。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出口到戰火正酣的歐洲的衣服紐扣有些竟是用糨糊粘上去的。二戰后的一段時間裡,日本也曾發生過假酒害死人的事情。
一些日本企業人士也指出,日本產品精益求精很大程度得益於激烈的市場競爭。在競爭的環境下,隻能以質取勝,這迫使企業用心生產更精良的產品。
早稻田大學教授鵜飼信一指出,日本超過90%的企業都是中小型企業,其中有很多工作人員不滿10人。小規模企業的武器就是經營者和工人的“勞動身體”。勞動者為了能產生出附加值,必須要經歷一段不計較眼前利益、不辭勞苦努力學習技能的歲月。為了得到更多附加值而必須擁有必要的技能,其中也存在著非經濟合理性。
其實,即使在現在,中國也不乏技藝精湛的工藝大師,但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能使“工匠精神”發揚光大。可以說,假冒偽劣橫行,是國內工匠們難以發光的一個重要原因。假貨橫行一度導致中國制造失去信用,沒了信用,自然不會有消費者,從而把市場白白送人。沒了市場,沒了用武之地,“工匠精神”就是一句空話。
學習日本的“工匠文化”,政府和官員該做的就是嚴格維持市場秩序,第一要保護知識產權,要真的去做並做得徹底﹔第二,堅決清除害群之馬,懲惡揚善。恐怕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建立起讓工匠和工人體現其價值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