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28日15:23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截至2015年底,中國老齡人口達到2億2000萬,較2014年上升近0.65個百分點。當國內面臨著人口老齡化挑戰,越來越多的人關心養老問題時,早已進入嚴重少子化困境的鄰國日本在解決養老問題方面的經驗和教訓或許可供中國借鑒。 |
日本女子大學沈潔教授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
福利政策和工業化發展讓日本養老模式發生巨變
伴隨著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日本養老體系也經歷了曲折的發展歷程。據沈潔介紹,上世紀70年代,日本在對國家發展政策進行調整的時候,選擇了福利國家模式,政府在育兒養老問題上承擔很大一部分責任,即所謂的“從搖籃到墳墓都由政府承擔”。沈潔稱,在上世紀70至80年代,日本政府確實做到了這一點,老人看病、住養老院都不花錢。以至於有一段時間,日本老人把醫院當作社交場所,因為醫院有便宜的食堂等設施,且老人比較多,老人們喜歡在醫院相互交流,打發時間。通常人都是看病才去醫院,但是那時日本老人可能會說,“今天有人沒來醫院,他是不是生病了”。
福利國家模式的建立,對日本傳統家庭模式帶來了沖擊。沈潔稱,過去,三世同堂的日本家庭佔有相當的比例,家庭在撫幼養老上承擔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社會上“養兒防老”的觀念非常普遍。但是,工業化發展帶來了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家務勞動的社會化,同時,福利國家對家庭提供了比較全面的福利服務,這些因素弱化了家庭在撫幼養老方面的功能。
沈潔稱,除了福利政策以外,工業化進程也給日本傳統家庭模式帶來了巨大沖擊。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城市,人口流動的自由度越來越大,人們生活方式的選擇越來越多。一方面有人不願意結婚組建家庭,另一方面,城市中生活成本太高,這都使得幾世同堂的家庭模式難以為繼,以父母和孩子兩代人為主體的家庭模式成為主流。
伴隨著家庭模式的轉變,日本社會福利制度也在不斷變化。過去日本的福利制度以家庭為單位,比如一個家庭中妻子的養老金挂靠在丈夫的養老金帳戶上,稱為家庭帳戶,近年來的改革,正在將家庭帳戶逐漸轉向個人帳戶。妻子即使沒有工作,也擁有獨立的社會保險賬戶。沈潔稱,傳統家庭模式的解體、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讓日本養老體系壓力陡增,政府財政非常吃力,盡管不少日本學者反對“養兒防老”的觀點,但是日本的社會政策仍在極力引導家庭養老,防治家庭功能弱化的趨勢。
為了減輕政府在養老支出上的壓力,日本政府一方面在2000年推出了護理保險這樣一種社會互助制度。如今日本40歲以上的人基本上都要買這個保險,但它與養老保險不同,如果購買者早逝,家屬並不能拿到相關的費用。沈潔稱,這是一個不得己的選擇,因為日本家庭已經無法承擔養老重擔,隻能通過社會互助來減輕壓力。此外,為了恢復家庭的養老功能,日本政府還對三世同堂的家庭在購建房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
沈潔還指出,養老問題過度的市場化也給日本一部分老人群體帶來了不利影響。比如當前頗受關注的“老后破產”問題就是如此,日本金融業面向一部分有相應經濟能力的人推出了養老相關的金融產品,但隨著日本金融業的不景氣,尤其是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危機的發生,不少購買這些金融產品的老人出現虧損。沈潔稱,老人在市場經濟中處於弱勢地位,養老相關行業過度市場化將對老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