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13日09:28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日語裡有個詞叫“別腹”,直譯為“另一個肚子”。意思是不管吃得多飽,總有“另一個肚子”是為吃甜品預留的。如果把料理比作人體,甜品就是心靈的營養,少了它終歸不行。 |
“一件事如能一口氣干上三四十年,一定會有好結果”
盡管ToshiYoroizuka在日本已經成為“貴族甜品”的代名詞,但對於大多數中國食客來講還是個新面孔。今年,鎧塚在中國開了第一家店,落戶北京亮馬橋。餐廳原定去年開業,但因為妻子去年因癌症去世,他的計劃推遲了。鎧塚透露,他在中國發展的“野心”是,要因地制宜,做出比日本更美味的甜品。因為日本的甜品是用日本的食材、按照日本人的喜好制作的,平行移動到中國肯定不會超越日本水平。“我不想在北京開一家水准不如日本的店,我一定要做出在北京才能吃到的美味甜品。”目前,有些食材還要依靠從日本、意大利等地進口。鎧塚表示,他會找到中國獨特的食材,在中國做出更好更美味的甜品。為了把天氣、環境等外界因素對食材的影響降到最低,鎧塚在日本承包了農田,自己種植。鎧塚堅信,未來他一定會在中國擁有自己的農場。
鎧塚出生在日本的“匠人世家”,祖父和父親是“家具匠人”,經營“鎧塚工房”親手制作、雕刻家具;哥哥是一名“庭院匠人”。正因如此,鎧塚家喜歡什麼都“自己動手做”,從來不在外面吃飯,有想吃的東西就照著電視或菜譜自己做。鎧塚受到影響,逐漸喜歡上了做菜。但當時日本已經有了很多廚師,相反甜點師在當時還是一個新興行業,鎧塚看好職業發展,加上自己很喜歡吃甜品,所以決定開始系統學習甜品制作。
日本人似乎成了“匠人精神”的代名詞,鎧塚也深表認同。他在歐洲求學時發現,西方人很難理解這種精神。“有沒有天分真的只是個誤會,其實這個最無所謂。”現在很多年輕人干什麼都急功近利,總期望兩三年就能交出個結果,失敗了便歸咎自己“沒天分”。鎧塚表示,一件事如果能一口氣干上三四十年,肯定能出好結果。“我已經做了快30年,現在進入中國市場,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新開始和新挑戰。作為一名匠人,鎧塚認為關鍵要有“無視的勇氣”。聆聽客人的意見很重要,但是“聽進去”很危險。甜點師要相信自己的品味,不能動搖,如果全都按照客人的口味調整,最后隻會喪失自己。
鎧塚把這種精神成為“軸”,他說,弟子有了這根軸以后就可以放手不管了,總有一天他能做出美味的甜品,多笨都可以。“這跟棒球手不同,因為很多人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成為鈴木一郎(日本知名棒球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