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20日15:50 来源:新民晚报
日本有句谚语“花是樱花美,人是武士好”。日本人钟爱樱花,是因为日本到处长满了樱花,樱花是日本民族之花。 |
樱花与靖国神社
靖国神社是以天皇为“现人神”的国家神道的精神支柱,在培养军国主义精神方面起过重要作用,它的管理者是日本陆军省和海军省,是不折不扣的国营神社。靖国神社供奉着246万个牌位,都是明治维新以来的“为国牺牲者”,不包括内乱中的死者,比如明治维新的元勋——西南叛乱领袖西乡隆盛就不在其中。忠诚于天皇并为之战死的军人作为“祭神”被供奉在这里,安放在樱花丛中。因此,二战中的日本士兵都是抱着光荣赴死的决心奔赴战场的。
战后,美国驻日本占领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曾打算把靖国神社烧掉,但是当时罗马教皇在日本的代表、上智大学校长布鲁诺·贝特对他说:任何国家都有为国而战死的人,国家有义务和权利向他们表示敬意,不管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一样,烧掉靖国神社会在历史上给美军留下极不光彩的记录。麦克阿瑟也意识到这是复杂的文化问题,于是改变主意,没有毁掉这块曾经的敌国军人的“圣地”。但他对靖国神社进行了彻底改造,1945年12月宣布废除日本国家神道,禁止日本政府支持任何神社,禁止国立教育机构进行神道教育,禁止以公务身份参拜神社。1947年通过的日本宪法还明确规定了“政教分离”原则。
但是,占领者制定的法律并不能阻止宗教意义上的祭拜活动。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后,日本右翼开始主张靖国神社应该由国家经营,次年成立“日本遗族会”,推进官方参拜。但是因为公务员参拜神社毕竟违反宪法,这一活动一直无法实现。
1975年8月15日,时任首相三木武夫以私人身份参拜靖国神社,打了宪法的擦边球,成为战后首名在8月15日参拜靖国神社的在任首相。1978年8月15日,福田赳夫以首相身份参拜靖国神社,公然违反宪法关于“政教分离”的规定。
1978年10月17日,靖国神社秘密挪入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的牌位。1979年4月19日,此事被媒体曝光,引起和平人士批评。因为14名甲级战犯并非在战场战死,而是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死刑或死于狱中,日本右翼和靖国神社把这些人看作“为国牺牲者”,实际上是对战后秩序的挑战。
1981年8月6日,时任首相铃木善幸以私人身份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是右派挑战战后体制的一大突破。特别是1985年8月15日,中曾根康弘以首相身份参拜靖国神社,并称应该尊敬为了国家献出生命的人,应该向他们表示感谢之意。这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使日本与周边国家围绕历史认识问题的矛盾加剧。
中国驻日本外交官曾经就日本领导人正式参拜靖国神社发表意见,认为“我们对文化意义上追悼战争牺牲者的行为并无异议,但是靖国神社供奉着发动战争的战犯牌位,日本政府公然对他们参拜,这是问题所在”。其实,日本右翼政客虽然对这个问题遮遮掩掩,声称参拜是为了祈求和平,但靖国神社的历史观是非常明确的,他们把甲级战犯当作“昭和殉难者”供奉起来,反映了他们的历史观,也反映了右翼政客的历史观,现任首相安倍晋三就不认为甲级战犯是罪犯。
既然这些人仍然把靖国神社里所有的牌位都看作凋谢的樱花,都是死后成佛,那么他们就不会轻易在参拜问题上罢手,一有机会就会跳出来为战争罪犯涂脂抹粉,到栽满樱花的靖国神社悼念亡灵。樱花在这些人心目中仍然代表着战死者的灵魂,他们把靖国神社中的牌位称为“英灵”,包括战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