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02日09: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骇人听闻的台湾内湖女童斩首案,引起死刑存废的争论。主张废死人士认为,杀童悲剧与死刑存废没有直接关连,随机杀人事件真正该检讨的,是台湾的政治、经济、社会生病。震惊日本的池田国小杀人事件,值得台湾借鉴反思。 |
台湾《中国时报》1日文章称,骇人听闻的台湾内湖女童斩首案,引起死刑存废的争论。主张废死人士认为,杀童悲剧与死刑存废没有直接关连,随机杀人事件真正该检讨的,是台湾的政治、经济、社会生病。震惊日本的池田国小杀人事件,值得台湾借鉴反思。
文章说,2001年6月8日,一名无业男子宅间守闯入大阪池田小学,持刀杀害8名儿童,并造成15人受伤的疯狂砍杀事件,引起日本社会极大的震惊。这件杀人事件是否适用日本刑法第39条,即心神丧失不罚或精神耗弱得减刑的情事,就成为审判的焦点。
在侦查与审判中,被告于精神鉴定后,确实显示其有被害妄想与强迫症等精神疾病,且经核磁共振扫瞄脑部,亦发现被告的中脑左侧有病变之情况。但鉴定报告仍以此等精神障碍,并不会影响是非辨识及行为控制之能力为结论,再加以法院认为被告有诈病以规避死刑之嫌,最终仍认定无心神丧失或耗弱之情状而处以死刑定谳。
分析指出,这个判例对于日本社会接连发生的无差别杀人事件造成重要的影响,亦即必须用最严格的标准来认定心神丧失或精神耗弱,以避免凶手藉由装神弄鬼逃避刑责的投机行为。
台湾这几年冷血杀童事件频传,凶手有几点共同的特征:选择无力抵抗的弱小儿童杀害;当被群众追打围殴时,又知道要寻求警方保护,可见他们有环境辨识与行为控制能力,却以精神状态为由免除死刑。这正应证了凶手曾文钦所说的“反正杀死1、2个,也不会被判死刑”的侥幸心理。
该文指出,这两天接连在花莲、树林、台北地铁发生3起随机砍人事件,印证了治安政策的破窗理论,无死刑吓阻只会造成更多人跟进模仿。
现在,当局立即能做的就是立刻“修法”,明定杀害12岁以下儿童者判处死刑或终身监禁不得假释。同时对于随机杀人凶嫌的认定,应采取日本的最严格标准,以遏制模仿效应及侥幸心理。
尽管法务部门回应,认为不“修法”为宜。但是对加害者慈悲,就是对被害者、家属与善良百姓残忍。(李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