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5日18:00 來源:光明日報
文化遺產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因其記載了一個國家的歷史變遷,傳承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而往往成為該國和該民族區別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標記。 |
一部電視劇引發的“海女熱”
10月22日,一部名為《海女姑娘》的電視連續劇眾望所歸地榮獲了“2013東京日劇獎”。該獎項由NHK(日本廣播協會)和日本各民營電視台於2008年創設,主要頒發給那些“值得向全世界推薦的日劇”,其評選對象為截至當年6月為止的一年內全日本播放的所有電視劇。在2013年度的評選中,這部以“海女”為原型的NHK晨間小說連續劇不僅獲得了連續劇部門最佳作品獎,並且還囊括了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腳本獎和配樂方面的特別獎。據日本媒體報道,該劇在日本關東地區和關西地區的平均收視率分別高達20.6%和16.9%,其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日本全國也由此而興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海女熱”。
所謂“海女”,是指不借助氧氣罐等任何水下輔助呼吸工具,僅憑自身憋氣潛泳至近海海底的礁盤等處,以捕獲鮑魚、海螺、珍珠貝等海產品謀生的女性漁民。在世界范圍內,“海女”隻存在於日本沿海各地和韓國的濟州島地區。
據日本學者考証,日本“海女”的歷史大致可以追溯至距今5000年之前。在距今3000年前的日本古代遺跡中就已經出現了“海女”存在的証據,而在有關日本的最早文字記錄《三國志·魏志·倭人傳》中也有關於倭人潛水以捕食魚類和鮑魚的記載。日本最古老的史書《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裡則明確出現了有關“海女”的記載。
在日本古代漫長的男權社會裡,為何會出現以女性為勞動主體的“海女”,這一問題至今尚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目前,多數意見認為,這是由於女性的皮下脂肪厚於男性,因此更加適合於在冰冷的海水中從事長時間的潛泳捕撈作業。此外,也有部分觀點認為,這可能是由於在某個歷史時期內,一些特定的地區因連年的戰亂或飢荒而導致成年男性大量減少,迫於青壯年男性勞動力嚴重不足的客觀現實,原本並非勞動主體的女性不得不承擔起潛泳捕撈這一繁重而危險的漁業作業,久而久之便成為當地的一種傳統。
近半個多世紀以來,隨著海洋漁業捕撈技術的現代化和海洋漁業資源的減少,“海女”的數量開始呈現出持續大幅下降的趨勢。日本官方的精確統計顯示,1956年日本全國共有“海女”17611人,至2010年已減少至2174人,降幅高達87.7%。在日本“海女”最為集中的三重縣鳥羽市和志摩市,1949年時共有“海女”6109人,到了2010年時僅剩下不足原來六分之一的973人。除了人數的驟減之外,從業者的高齡化和后繼者的不足等問題也嚴重威脅著“海女”在未來的存續和發展。
盡管在海洋漁業捕撈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以“海女”為代表的近海潛泳捕撈方式早已為時代所淘汰。況且,防寒潛水服、水下呼吸系統等先進潛水設備的出現和發展也使得“海女”們所從事的工作完全可以被青壯年男性所取代。可是,為了保護和傳承“海女”這一包含著東亞獨特價值觀的海民文化,日本政府自2007年起就開始著手與同樣擁有“海女文化”的韓國進行合作,以兩國聯合申請的形式,推動“海女文化”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時,“海女”相對集中地區的日本地方政府也下大力氣,力圖以“海女文化”為切入點和突破口來推動相關旅游產業的發展,從而振興當地的經濟。
10月14日,以《海女姑娘》的熱播為契機,來自三重縣鳥羽市的104名“海女”身著傳統的出海作業服裝出現在東京最繁華的六本木新城,為“海女文化”申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宣傳,同時也將正在風靡日本全國的“海女熱”推向最高潮。對此,日本媒體普遍認為,通過一系列持續不斷的介紹和宣傳活動,相信會有更多的年輕女性加入到“海女”的隊伍中來,“海女”這一原本逐漸凋零的文化遺產也將隨之迎來令人樂觀的前景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