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22日13:09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初秋時節,旅日華人作家毛丹青攜新作《來日方長》回國,人民網記者借此對他進行了專訪。 |
毛丹青接受媒體採訪(本人提供)
回顧赴日30年
“賣掉一條魚和寫完一本的書的快樂是一樣的”
從赴日留學,到魚蝦生意,甚至做到遠洋漁業,再到普通公司職員,然后迅速退出,曾一度到失業中心領保險,最終得以靜下心來嘗試用日語記錄在日本的所思所想,無意中開始在日本文壇嶄露頭角。毛丹青說在日本的30年中最大的收獲就是這一次次的轉折。
自己的學習及工作經歷為每一次的判斷提供了足夠的思想支持,因此回顧這30年,他說“幾乎沒有遺憾”,即使生活艱辛,也始終能保持好心態,“在那個現實大於虛擬的年代,賣掉一條魚的快樂和今天寫完一本書的快樂是一模一樣的”。
寄語青年與文學
應有更多日本青年關注中國日常 關注中國文學
毛丹青在日本大學任教已有7年,同時又同國內的青年創辦《知日》《在日本》等雜志書。談到中日青年的差別,他說,現在中國青年了解日本的勇氣、智慧、願望要遠遠大於日本,日本年輕人對外部世界的了解遠遠不如他們的父輩。但是我們不應該去批評日本年輕人,而是做出榜樣,告訴他們應該去認識對方國家,應該平心靜氣地關注對方日常、風情和人生。
對於中國當代文學在日本市場的狀況,毛丹青表示很遺憾,他說:“我們現在的文學風景已經被很多社交媒體和文化渠道分解了,但有一點非常奇特和可喜的現象,中國年輕人的科幻文學在世界越來越受關注”。2012年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中國文學整體得到提升,日本讀者對中國文學有了重新認識。毛丹青相信,通過促使更多日本年輕人關注日常中國,中國文學也一定會得到廣大日本讀者認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