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31日13:12 来源:人民网
与半导体一样,在电子产品领域,日本企业也执着于设计与制造的垂直整合,但最终的结果是既没有当成苹果,也没能成为鸿海。这恐怕就是日本电子产业的现状。 |
压缩资产提高股东价值
制造商为什么要把制造环节外包?EMS如何通过代工盈利?与之有着密切关系的,是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压力。在美国,经营者和员工的报酬中大多包含股票期权。提高股价不仅对于投资者,对于经营者和员工也同样重要。
让我们来思考一下制造商把工厂转让给EMS的情况。完成转让后,制造商原本在自己的工厂制造的产品将由EMS在同一工厂制造后,向制造商交货。制造商向EMS支付制造费。如果自行制造的费用与支付给EMS的制造费相同,那么制造商得到的利润相同。如果只是这样在同一家工厂制造相同的产品,多此一举并无好处。
但答案是在转让工厂后,制造商的资产会减持。能够以少量的资产创造出相同的利润。这就意味着资产效率的提升。股东应该会对此表示欢迎。股价上涨的可能性也比较高。而且,EMS还可以利用同一工厂为其他客户制造产品,创造更多的价值。
一般来说,EMS企业会分散客户。以减少某一客户的业绩波动对自身产生的影响。此举当然也是为了提高工厂的开工率。综上所述,无论是转让工厂的制造商,还是收购工厂的EMS,都可以从中获益。
日本企业设备投资的资金来自银行贷款
在经济泡沫破灭之前,日本企业的经营没有压缩资产的动机。这是因为从二战结束到经济泡沫破灭之前,日本企业实施设备投资的资金主要依赖银行贷款。银行贷款需要抵押。而房地产,尤其是土地是最基本的抵押形式。如果把工厂连同土地一同卖掉,企业就会丧失用来申请银行贷款的抵押。
技术从欧美引进、资金向银行贷款——这就是二战后日本的设备投资战略。利用银行贷款,建设基于引进技术的最新大型工厂——始于钢铁行业的这种设备投资方式得到了众多产业领域的效仿。造船、汽车、石化、家电、半导体等都利用贷款实施了大型设备投资。
贷款筹资的基础是主银行制度。在企业集团内,企业以银行为中心互持股票。
在这样的治理结构之下,即使企业利润低,股东资本也不会撤出。主银行与其他同行业企业组成的股东并不期待投资对象实现高额的利润。对于股价的上涨也漠不关心。适度盈利、股价稳定才是他们最期盼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