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31日13:12 来源:人民网
与半导体一样,在电子产品领域,日本企业也执着于设计与制造的垂直整合,但最终的结果是既没有当成苹果,也没能成为鸿海。这恐怕就是日本电子产业的现状。 |
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全球半导体产业出现了设计与制造分工的趋势,这堪称是企业水平分工的一个典型(图1)。如果把图1中的研究功能委托给大学,便是我们常说的产学合作。
图1:企业功能的水平分工
进入1990年代后,电子产品和系统也出现了设计与制造的分工。顺应这一潮流,EMS(electornics manufacturing service)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设计“iPhone”的美国苹果公司与承包制造的台湾鸿海精密工业(富士康)是设计与制造分工的典范。
EMS顾名思义,意思是电子产品制造服务业。EMS原则上没有自己的品牌,而是代理生产其他公司品牌的产品。虽然拥有制造产品的工厂,却不是制造商。外包给EMS进行加工的品牌企业才算是真正的制造商。因为它是以制造商的名义出现,向产品用户履行制造商职责的企业。与半导体领域的硅(Si)代工商性质相同。
外包加工的历史悠久。代理加工的企业过去曾被叫作OEM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按照当时的观点,OEM属于“承包商”。其职责是对外包企业提供的部件进行组装,然后发回给该企业。这就是OEM的业务模式[稻垣,《EMS战略》,钻石社,2001年,p.49]。但进入1990年代后,OEM迈出了通往EMS的道路。
不过,EMS虽然是OEM的进化型,但在日本企业的概念里,“承包商”的印象依然挥之不去。在擅长“制造”的日本,没有能够出现志向成为EMS的企业。与半导体一样,在电子产品领域,日本企业也执着于设计与制造的垂直整合,但最终的结果是既没有当成苹果,也没能成为鸿海。这恐怕就是日本电子产业的现状。
北美EMS通过收购大企业的工厂实现发展
EMS首先于1990年代在北美发展壮大。美国IBM、美国惠普等大型IT企业加快了外包印刷基板组装业务的速度,EMS企业则接单代理加工。长期在内部生产硬件的大型电子企业开始把自己的工厂转让给EMS企业。北美的EMS企业则收购了这些大型电子企业的工厂。通过为工厂引入其他客户的订单,提高工厂的开工率。凭借着这样的业务模式,EMS企业逐渐发展壮大了起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开始走向普及。互联网相关的新兴风险企业在创业之初并没有制造部门。EMS代工是创业的前提。就这样,美国思科系统等没有制造部门的风险企业得以快速成长。为其代工的EMS也随之得到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