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22日10:29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谈及地震,日本人最常说的就是“在日本,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发生地震都不奇怪”。 |
人民网东京4月21日电(孙璐 赵松 郑瑾)谈及地震,日本人最常说的就是“在日本,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发生地震都不奇怪”。地震不会因为某个地方已经灾难深重而不再发生,也不会因为人们正沉浸在快乐或悲伤中而不去打扰。由于不能指望躲过地震,日本人就将工夫用在平时,从建立完善的防灾机制、强化防灾意识着手,随时随地做好面对地震的准备,努力将灾害降到最小。
防灾机制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熊本地震导致的滑坡冲垮了公路和桥梁(《朝日新闻》图片截图)
一个月前的3月11日,日本各地还在纪念东日本大地震五周年,一个月后的4月14日晚间,日本列岛南端的熊本县发生震度为度7的大地震,这是日本近百年来最大规模的内陆地震之一。截至21日,熊本地震已经造成48人遇难,1000多人受伤,1700栋房屋严重损坏。
立命馆大学历史都市防灾研究所环太平洋文明研究中心教授高桥学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对本次地震的发生机制进行了分析。他表示,熊本县境内存在日奈久和布田川两大地质断层带,本次熊本地震即由这两大地质断层错位引发。熊本地震属于内陆型浅源地震,因此地面摇晃非常剧烈,造成的破坏也非常大。
尽管此次地震规模超过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但遇难人数却远少于当年的6434人。对于熊本地震目前所造成的损失,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外来研究员司宏俊在接受采访时称,从生命可贵的角度来说,灾难可谓惨重,但与日本历史上的大地震或世界其它地区的同级别地震相比,这样的受灾情况其实是相当小的,值得其他国家研究借鉴。
对此,日本构造计划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杨克俭持同样观点。他指出,尽管本次熊本地震灾区人口相对较少是一方面的原因,但完善的防灾体制、民众的防灾意识,以及过硬的建筑质量,是日本能够将地震灾害降至最小的重要原因。
杨克俭称,日本的防灾体制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体制,政府、学界、企业、民间组织都在积极发挥作用。大地震是非常恐怖的事情,谁都会害怕,日本人能够在地震时表现得相对镇定有序,并不是说日本人不怕地震,更多的是因为他们面临震灾有准备、有信心。这份镇定源自于自己居住的房屋质量有保证,相信它不至于倒塌;即便震后物资短缺,一定会有人送来救援物资,不用去抢;能够及时接受到灾情相关信息,不会因为不知情而恐慌。杨克俭称,“这个防灾体制是在日常中建立起来的,地震发生后,人们都知道该怎么做,救灾效率就会高很多,损失就会少很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