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19日14:22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如今,全球銀行業的競爭日益激烈,剛剛成長起來並走出國門的海外中資銀行發展態勢究竟如何?尤其在成熟的發達國家市場,中資銀行在經營上面臨哪些困難,又具備哪些優勢?帶著這些問題,人民網記者近日對交通銀行(交行)東京分行行長夏慧昌進行了獨家專訪。夏慧昌結合日本市場的特點,以及交行東京分行近18年的發展經驗,就相關問題與記者分享了自己的體會。 |
交通銀行東京分行櫃台
記者:日本市場非常成熟但近年來增長乏力,交通銀行如何克服困難、實現在日本市場的增長?
夏慧昌:確實,近年來日本市場需求疲軟,經濟增長乏力。銀行之間對貸款、項目以及客戶的爭奪就更加激烈。大家都知道,日本人很抱團,對本國產品有近乎偏執的推崇與熱愛。日本企業與其主辦銀行關系深厚,其他銀行要想進入很難。在日本做得好的外資銀行不多,近年來有些歐美大行紛紛收縮在日本的業務線,有些小行干脆撤出了日本。雖然日本號稱是自由市場經濟,但是,其中無形的壁壘或者“玻璃牆”還是很多的。這一點,我們在經營中感受還是很深的。
這幾年,我們東京交行的業務能夠實現快速增長,一是要歸功於內外聯動,二是有賴於業務創新。
國家十二五規劃鼓勵企業“走出去”,金融危機后,也確實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出國門。最近幾年,我們一直把內外聯動作為我行業務發展的突破口,通過業務創新滿足“走出來”的中資企業各種需求。我們境外分行與境內分行,發揮各自的優勢,聯合為客戶提供融資、匯兌等金融服務。如果沒有聯動,任何單獨一方都不可能為境內客戶降低融資成本,不可能為實力還很弱的“走出來”企業提供資金支持。
創新也不限於內外聯動。在服務現地客戶,尤其是華人華僑華商這個群體方面,我們也做了很多嘗試。據統計,目前在日本的華人華僑大約有80萬人,其中有些人在日本已經工作生活多年,但是並沒有加入日本籍或者獲得“永住”資格。他們想買房,但是,由於身份問題,在日資銀行就貸不到款。在日的中資銀行此前也都沒有開辦此項業務。2010年年底,在經過市場調研后,我們就下決心推出針對華人的住房按揭貸款,但是,幾個月后就在我們准備的差不多時,3.11東日本大地震發生了。強震使很多原來准備買房子的人望而卻步,也讓我們猶豫是否還要繼續推出這項業務。經過再一次的風險評估和綜合分析,我們最終還是在三個月后發放了首筆個人住房按揭貸款。該業務推出后,受到了在日華人華僑的熱烈歡迎。
針對一些由華人開辦的中小規模貿易公司,我們也推出了無抵押和無擔保的貿易融資產品,幫助那些信譽好、懂經營、有合同訂單的華人華僑做成生意。一些華商在我行的支持下快速擴大了業務。
記者:您剛才談到了日本市場的情況,當前日本安倍內閣正在實施所謂“安倍經濟學”的經濟政策,其中一項主要內容是實施量化寬鬆政策,輿論認為這給中國帶來很大壓力,您對此怎麼看?日本當前的金融經濟政策對中國有怎樣的影響?
夏慧昌:日本這一輪量化寬鬆政策的最直接表象就是日元貶值。就經濟界的普遍認識來說,沒有一項刺激政策是“萬能藥”,能夠“包治百病”,量化寬鬆政策同樣不例外。一方面,日元貶值能夠一定程度上促進日本的出口,這對同為出口導向型經濟的中國來說,肯定帶來部分同類產品的價格競爭壓力﹔另一方面,日元貶值使得中國對日本的進口成本下降,技術引進和進口半成品的企業經營成本可能會降低。
目前,“安倍經濟學”的“三支箭”正在逐步實施,我們也確實看到了一些短期效果。但不可忽視的是,刺激政策對經濟的作用具有長期性的特點,還需要給企業一個“購買、生產、銷售”的完整周期進行消化。在政策實施過程中,各類市場參與主體會從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發,採取各種應對措施,都會對金融政策及其決策者產生影響。我們預計在后期,日本的金融政策可能還會存在許多調整,但從日本經濟形勢發展趨勢看,日本央行短期內不會放棄或縮小量寬政策,以顯示央行實行徹底的量化寬鬆政策姿態和決心,給市場更多的期待,並激發企業的投資興趣和市場投資者的欲望。至於量化寬鬆政策的正面效應如何,對中國到底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還需要更多量化分析和觀察。
記者:眾所周知日本政府債務負擔十分嚴重,但是似乎仍能堅持,有觀點認為這是因為日本老百姓有錢,可以通過購買國債緩解政府財政壓力。您怎麼看待這一現象?
夏慧昌:首先,我們需要了解日本的政府債務到底有多重。日本是世界上舉債最厲害的國家,按債務佔GDP比重看,日本已高達247%,甩開第二名希臘(157%)近100個百分點,遠超歐債危機國家的水平。據日本財務省披露,截至13年6月30日,日本包括借款在內的公共債務余額升至創紀錄的1008.63萬億日元,比三個月前高出1.7%,其中有830萬億日元屬於政府債券。
其次,到底誰在持有日本的政府債務。根據數據統計,9成以上的日本債務持有者是日本國內的機構。截至7月20日,日本央行持有政府債務156萬億日元。截至今年3月31日,日本全國銀行持有的有價証券為285萬億,雖然沒有具體數據,但估計其中大部分都是日本政府債務。還有各類基金、証券、保險等機構和個人均大量持有日本國債。
從以上數據可以了解到,日本政府債務很重,但持有者大部分是日本的機構和個人,是否繼續持有取決於其風險偏好和對政府的信心。從短期來看,“安全第一”的風險偏好並未發生改變,機構和個人對政府的信心還在不斷增加,因此,日本政府還可以繼續其“借新還舊”的做法,甚至進一步擴大債務規模。當然,無限制的擴大債務也不可能,市場總有一個承受度。因此才會有增加消費稅,延長退休年齡以減少養老金支出等財政政策。如果順利的話,通過日本政府與日本央行的互動,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有可能為日本實現中期溫和通脹及赤字削減鋪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