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7日14:11 來源:北京日報
不出意外的話,12月上旬,法國作家莫迪亞諾將趕赴斯德哥爾摩,從瑞典國王手中接過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証書、金質獎章以及約合人民幣750萬元的獎金支票。 |
用“心靈雞湯”為都市青年療傷
與當今日本其他純文學作家相比,村上春樹的作品最為暢銷,動輒百萬冊的銷量令人瞠目。知名學者姜建強曾留學東京大學,致力於日本哲學和文化研究,談起村上春樹頗有心得。他說,村上的13部主要作品在日本已行銷2400余萬冊,僅去年推出《沒有色彩的多崎作》,一周之內就突破100萬冊。這其中暢銷的元素何在,日本人為什麼喜歡讀村上?“村上小說的最大元素就是‘療傷’。療什麼傷?就是療現代人的疲憊、慵懶、無聊、彷徨、空虛、妄為、孤獨、悲哀、焦慮之傷。”
充滿霉味的小旅館,死掉歌手的唱片,冰冷的大杯啤酒,敲得心煩的爵士樂,曖昧的兩性關系,沒有名字的主角,接二連三的死。生命的感覺就是荒謬,就是瘋狂,就是抽象。如同《沒有色彩的多崎作》的開首句:“從大學二年級的7月到第二年1月間,多崎作基本只是在思考死亡中活著。”在姜建強看來,小說裡的這些元素通過人和事,在村上的筆下,又竟然如此透明如畫,清澈如水,給人說不出的貼合與慰藉,恰恰迎合了日本年輕人的心理需求。
知名作家陳希我曾留日多年,對村上春樹也深有體會。“他的小說確實有吸引普通讀者的地方,明確地說是吸引文青。日本普通人知識素養高,所以文青也多。”陳希我說,文青喜歡浪漫、滿足於表象、沉迷於小文化感,村上作品有迎合他們的地方,比如性愛、死亡,比如筆調的輕盈、語言的機靈。村上特別會營造氣氛,特別是懷舊感傷的氛圍,文青喜歡的就是“那過去了的都成為美好的回憶”。如果要說村上春樹是什麼大師,陳希我覺得應該是營造敘事氛圍的大師。
迷戀村上的中國讀者,以大學生和大城市白領為主,居多是文青。村上小說裡的主人公身在大城市,充滿愛情、孤獨、迷茫和青春的失落,極易引起年輕人的共鳴。沈維蕃舉例,像《挪威的森林》寫於三十多年前,當時的日本社會背景和當下中國很像,社會財富大量增加,小城市的年輕人跑到都市尋找新生活。小說中的東京類似於今日的北京、上海,男主人公也是從小地方來到東京,發生三角戀式的情感。
小說主人公無父母和兄弟姐妹,在大城市過著單身生活,原來的觀念和都市發生沖突,透露出一種孤獨感。沈維蕃說,怎麼去面對大都市帶來的孤獨感,村上提出可以享受孤獨。中國年輕人從中找到心靈雞湯式的慰藉,而這是國內小說所無法提供的,讓村上的小說乘虛而入。中國作家的作品大多迷戀田園生活,鄉村題材寫得比較好,像莫言、賈平凹就寫不出村上這類具有現代都市感的小說。
除了情感心理上的撫慰,村上的小說還展示了一種個人化的審美生活方式,食物、唱片、衣服、進口酒品牌,永遠層出不窮,對物質生活興趣盎然。“酒吧、衣服、唱片,格調很高,大家覺得很有范兒,把村上貼上小資文化的標簽,這是中國讀者的獨創和誤讀。”施小煒笑道,村上小說裡的生活方式其實在日本、歐美很常見,像自己的日本同學業余就是披頭士研究專家,不會覺得有小資情調。但中國近二十多年來,商業消費社會開始興起,年輕人追求個人精致化的生活,恰好遇上了村上,從中看到了自己想要的都市年輕人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