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4月17日08:01 來源:新民晚報
武士道鼓動近代以來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人不惜生命為天皇、為日本帝國而戰,給東亞和世界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
譬如日本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對傳統的忠孝節義的道德頗不以為然,也幾乎不提武士道。他出身於下級武士家庭,因此雖然幾乎很少提到武士道,但是對武士以及士族的能力和作用,卻是贊譽有加。在明治前期的日本社會裡,一般都認為當時的智力和道德的集中體現者既不是身居高位、養尊處優的華族,也不是終日奔波、隻知道追逐蠅頭微利的平民,而是上升志向強烈、求知欲旺盛而且敢做敢當的士族。福澤諭吉最為關注的是士族的轉型及其在工商社會形成發展中的作用。而長期流行的“士魂商才”這句話也是當時對所謂武士精神的一種肯定性的表述。
對外擴張 重被激活
日本資源匱乏,國內市場狹小,加上近代的經濟體制先天性缺陷,造成國內社會矛盾不斷激化。面對重重困難,日本政府採取了對外擴張主義立場和擴軍政策,這引起周邊各國的反對和歐美列強的打壓。就在國內極端民族主義、國家主義觀念因此而高揚的時候,武士道開始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被稱為“軍神”、在日俄戰爭中陣亡了2個兒子的乃木希典為了追隨去世的明治天皇而夫妻雙雙自殺,更加激發了日本國內的武士道頌揚的火爆程度。
日本在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獲得了勝利,既引發了日本國內慶祝戰勝亞歐兩大國的亢奮熱潮,也推動了日本國內社會對外窮兵黷武、目空一切的好戰氛圍的釀成。與此同時,日本為何屢戰屢勝,成為眾多文人學者議論的對象和話題,就此引發了廣泛、持續的討論。一方面打敗了儒教祖國的中國,另一方面打敗了屬於西方文明的俄國,有人就認為一定是日本獨有的東西在發揮舉世罕匹的作用。有的說是神道的敬神,有的說是尊皇,也有的說是拜日本近代化所賜,而最多的無疑是“歸功於”武士道。曾經留學德國的東京帝國大學教授井上哲次郎認為:“武士道並不是從哪一個時代開始的,而是與日本民族的發展同時發展的,我相信:即使武士道的外形消亡了,武士道的精神還是在日本民族的某些部分中繼續存續下來。尤其在武人中存續了武士道的精神。而且,我國的軍隊之所以非常強大,雖然有許多原因,我確信無疑:武士道的存續是一個很大的原因。”
但是,竹越與三郎卻持完全相反的看法。他針對“日本人有一種所謂武士道的信仰,因此鼓舞了愛國心,鼓舞了勇氣,並因此產生了團結之心,這就是勝利的原因”的說法,明確地認為“沒有比認為由於武士道才戰勝的說法更危險的了”。同時針對武士道似乎是日本獨有的看法,他也表示了反對。在他看來各國歷史上的封建時代都存在過武士道與武士的風俗,並認為把各國歷史上都存在過的東西說成是本國獨有的說法毫無意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