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4月17日08:01 來源:新民晚報
武士道鼓動近代以來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人不惜生命為天皇、為日本帝國而戰,給東亞和世界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
但是這並不是說“武士道”就此壽終正寢,隨著日本軍部逐步全面推進對中國的侵略,並且因偷襲珍珠港拉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此時武士道所謂的“視死如歸”的精神便成為鼓動或督促軍人與民眾隨時赴死的號召。小島德彌在《解說國體的本義》(1940年)中說:“讓生與死對立,過度地厭惡死而求生,是執著於自己,就我武士道而言是極其恥辱的。生死如一,唯有盡忠才是我武士道。”1941年由時任陸軍大臣東條英機發布的《戰陣訓》裡命令日軍士兵“不可生而受虜囚之辱”,導致了在戰爭不利情況下大量自殺式進攻(典型的有“神風特攻隊”)、或者像沖繩之戰中脅迫民眾自盡的慘烈結果,而此時武士道作為“皇道”與“國體思想”的配套部件已成為對全體日本國民的強制性的道德要求。
津津樂道 難以言棄
二戰以后,日本經歷了政治改革和經濟高速發展,成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但是在戰后日本社會,立足於不同的政治立場對武士道做出解釋,並試圖借此打破現狀的事例,也始終存在著。著名的右翼人士如三島由紀夫主張修改憲法,並抨擊日本社會的個人主義與耽於享樂,對《葉隱聞書》中“武士道乃視死如歸的狂氣”這句話大加贊賞(《葉隠入門》1967年),最后高調自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