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05日08:11 來源:北京晚報
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選擇到國外留學,有的甚至在中學階段就到國外接受教育。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末民初,同樣掀起一股留學熱潮。與如今大多傾向於歐美留學不同的是,當時的年輕人大多選擇留學日本。 |
那為什麼不直接選拔通西文的青年呢?章程裡說了,邊省腹地,風氣晚開,不太容易選出通西文者,因此學西文還是從娃娃抓起比較好,不過,他們也要求“娃娃”的中文一定要好,不然會忘本。這些選出的留學幼童,按省份集中,各省派一位熟習當地文字的“幫教習”,即領隊帶著他們出洋、賃屋、延師,居間翻譯。如果實在找不著合適的人,去德國用英文譯員,去俄國用法文譯員,也勉強可以。
官費留學歐美一年發千兩銀元
在這些留學幼童中,如果有生性頑劣不聽管教的、游手好閑無心向學的、偷雞摸狗有損顏面的,一概立即遣送回國,而且還要追繳學費以示懲儆。說到這裡,關鍵的問題來了:學費是多少?
留學幼童實施的前幾年,留洋學生由各省自行派送,學費相差非常懸殊,少的一年七八百兩銀子,多的一年有兩千兩。不但苦樂不均,而且有失公平。朝廷調查后決定,每人每年一千二百兩,即每月一百兩銀子。這每月一百兩中,二十兩是“修金”,就是學費,八十兩是食宿零用。
根據情況的不同發放方式也有區別:如果學校提供住宿餐食,則由使臣統一繳費,每月發給每人十兩銀子作零用。有的留學生家庭經濟比較拮據,也可以申請每月給付家裡十兩贍費——這也是湖北開的先例,以去留學人員后顧之憂。
幫教習帶著留學生集體居住,以兩年為期,如果條件允許,等到他們“稍解語文”之后,可讓留學生到當地人家中寄寓。正式學習以三年至五年為期,畢業之后,還有一個“游歷”階段,讓留學生們在歐洲各地轉轉,看看“諸名廠及一切藝術”,每人大概可以領到四五百兩銀子。不過,這筆錢暫時用不著,可以緩籌。
那麼,那時的一兩銀子值多少錢呢?當時一個雞蛋值兩枚“當十錢”,即二十文,一兩銀可以買七八十個左右雞蛋。當年,齊如山(1875-1962,戲曲理論家)和三個朋友吃一頓便飯不過二十枚銅元,約合七分之一兩銀。以購買力計算,那時的一兩銀子至少相當於2009年的300元。這樣算來,一個留學歐美的中國學生一年一千二百兩銀子,相當於現在的36萬元。這真是一大筆錢。
想想當時國內亟須西學人才,每年每省送出去多則四十人,少則十人,難怪地方教育預算處處吃緊。於是有出使比利時的大臣楊兆鋆奏稱,比利時“學制大備”,尤其路礦制造,為其所長,更關鍵的是學費住宿都比較便宜。楊兆鋆說,留學比利時,一年隻需要“一千六百佛郎”,比起其他國家來,隻有三分之一的費用,與其在法德美俄培養一個人,為什麼不在比利時培養三個人呢?這個奏折,打動了朝廷與許多封疆大吏。此后,清政府調整了官派留學的政策,派往比利時的居多。以兩湖為例,端方於1903、1904兩年間派出的留學生,美國11人,德國24人,俄國4人,法國11人,比利時則達到了4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