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04日13:05 来源:北京日报
民国时期的上海“船王”陈顺通和他的子孙们,终于从日本企业那里获得了应有的赔偿。 |
▲被扣押的日本三井株式会社轮船。
巨轮失踪
抗战爆发后,为了防御日军大举入侵,国民党开启了一项战时特别措施:征收民船,自沉于重要航道,封锁江海口。
被政府征召的轮船有99艘,陈顺通仅剩的“太平”号和“源长”号,也在此列。
“太平”号是中威公司的起家之宝,本来有机会躲过沉没的命运:镇守宁波的城防司令曾找陈顺通谈判,建议用别的旧轮船同“太平”号掉包,让“太平”换一个船名继续跑海运,只是全部收入要四六分账。陈顺通对这个建议嗤之以鼻,于是,1937年年中,“太平”号和“源长”号终于在炮火中破舱下沉了。
为支持抗战,沉船也是“爱国”,让陈顺通糟心的另有其事。
此时已是1937年末,据陈顺通长子陈洽群的日记记载,从这一年的8月16日起,“中威”就再未收到来自“大同”的租金。
更可怕的是,过了大同公司租船合同截止日数天后,大同也未按时交还“顺丰”,“新太平”两艘船。
合同期满,陈顺通心心念念的这两艘船却下落不明了。
“顺丰”和“新太平”这两艘远洋海轮是中威公司的绝对主力,占公司轮船总吨位的三分之二。其中的“顺丰”号,是当时中国吨位最重的一艘船舶。这两艘船找不到了,陈顺通心中的焦虑可想而知。
祸不单行,中威公司与修船业务配套的中威机器厂同期被日本人侵占。失去了轮船和工厂的“中威”,实际上已经是无本之木。
寝食难安的陈顺通决定,冒险东渡到已成为敌国的日本,查清“顺丰”和“新太平”的情况。他将家里珍藏的字画古董翻了出来,求助于日本友人,以民间贸易往来的名义,于1939年春买了一张机票,直飞东京。
见到“大同”的法人代表后,对方竟然告诉他,“顺丰”和“新太平”两轮都被日本海军当局强行扣截征用,大同商社也濒临破产,一时丧失了兑现合同的实际能力。
愤怒的陈顺通想找日本海军部交涉,“大同”的代表劝他:“两国正在交战,你千万不可自投罗网,当局会把你当作中国间谍抓起来,还是忍一忍再看吧。”
陈顺通陷入绝望,没有心思质疑大同公司的说法,东京之行一无所获,回到中国后,陈顺通大病了一场。
1940年,经过陈顺通的再次询问,“大同”给“中威”寄出了一张“通知函”,仍然是把一切责任推给日本海军。
“中威”的风光已彻底成为过去,“中威”破产了。
陈顺通唯一能够指望的,是他保留的船只租赁合同和保单。此后的数十年间,这些合同和保单无数次地呈递给政府和法院,它们是“顺丰”、“新太平”存在和所属的证据,见证了数十年的追索。
汪伪政权成立后,曾派人和陈顺通交涉,主动提出愿意出面斡旋,争取尽快让日本军方归还陈家的船,但是作为交换条件,陈顺通必须出任汪伪政权的上海交通部长,同时还许诺给他以优厚的待遇:除了高额薪金外,又赔给坐落在虹口租界内的日式花园洋房一幢,保镖四名。但是陈顺通不愿背“汉奸”的罪名,拒绝了这个提议。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被日本强掠的“顺丰”和“新太平”应该物归原主了。
此时的陈顺通刚满50岁,无所事事的他经常到上海外滩凭栏远望。“顺丰”和“新太平”的桅杆,却没有出现在黄浦江上。
“船王”还不知道,这两艘船此时早已因触礁而永沉海底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