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07日08:2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为周作人先生的家属,有责任把相关的研究资料尽量提供给学术界,作为文化遗产保存下来。 |
1964年至1965年,郑子瑜在任早稻田大学客座教授时,曾编纂《周作人年谱》,为写作时间最早的《周作人年谱》,开启了一个历史先河。在编纂《年谱》时,郑子瑜请周作人自写幼年及八年抗战时情况,周作人寄去《知堂童年谱大要》、《知堂解放后著译书目》,并于1975年1月香港《南北极》登载,为周作人生平研究留下了珍贵的材料。
杂诗的创作则是周作人晚年最重要的创作,1958年至1961年之间,在郑子瑜的热情要求下,周作人前后将《老虎桥杂诗》等旧体诗寄给郑子瑜欲合成一辑,托他代为出版,后因种种机缘一直未能问世。郑子瑜为此努力奔波,前后努力三十年,又经上海陈子善奔走,终于在1986年由岳麓书社正式出版。而这批信札便是涉及杂诗的整理与出版,因此可以说是周作人晚年杂诗创作最重要的资料佐证。
郑子瑜与周作人通信,时间自1957年至1966年,难得的是84通信札的信封也都保留了下来。两人通信时间跨度达十年之久,不仅涵盖面广,而且内容详实,其中提到的关于《知堂回想录》的写作与出版的资料更属难得。这些内容都是他们密切交往的记录和历史见证,更是研究周作人建国以后生活与思想转变的珍贵的史料。(完)(记者 应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