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人民网日文版
人民网中日文手机报 | 人民网日本株式会社合作启事
人民网>>日本频道>>时政

日本侵华战犯自供罪行:我杀害5千多名中国人(图)【3】

2014年07月04日08:33  来源:新京报

原标题:日本侵华战犯自供罪行:我杀害5千多名中国人(图)

 铃木启久

铃木启久

●1890年

出生于日本福岛县。

●1911年

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1934年

到中国东北参加侵华战争。

●1941年

晋升为少将,到华北任步兵第27师第27步兵团少将团长兼唐山地区防卫司令官。

●1944年

到河南任独立步兵第4旅少将旅长。

●1944年

任日军第117师师长。

●1945年

晋升为中将。

●1945年8月

在东北吉林省公主岭被苏军俘虏,关押在西伯利亚。

●1956年6月

经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沈阳特别军事法庭审判,判徒刑20年。

●1963年6月

被提前释放回日本。

●1982年

去世。

铃木提前获释后写回忆录反战争

作为45人中官职最高的人之一,铃木启久案件是沈阳审判日军罪行的“一号大案”。细数铃木的罪行,可谓罄竹难书。铃木启久当庭认罪。

侵华罪行罄竹难书

铃木启久在法庭上供述说:“(在潘家戴庄)把村民集中到一个广场进行了大屠杀,例如把婴儿从母亲怀抱中夺来摔死,剖开孕妇的肚子,把人活埋,堆上柴草点火把人烧死,,或者用刺刀、机枪等武器,一下子把这个村庄屠杀了1280余人。然后又把全村房屋都烧毁,掠夺粮食、衣服,真正实行‘三光政策’。”

根据铃木的自供,他曾经命令部下在中国村庄中散布霍乱病菌,导致上百人患病;他曾经诱拐上百名中国妇女和朝鲜妇女,成为日军的慰安妇;他为了试验以空气注射杀人的方法,在中国人身上做试验;他曾经释放毒气瓦斯,一次杀死50名抗日中国军人。

铃木称,仅仅是自己的记忆即杀害了5470名中国人民,烧毁和破坏中国人民的房屋18229户,实际数字可能还多。

作为45人中官职最高的人之一,铃木启久案件是沈阳审判日军罪行的“一号大案”。铃木启久当庭承认令人发指的罪行,比如把婴儿从母亲怀中夺走摔死、剖开孕妇的肚子、把人活埋或烧死等。

宣判数日后,面对媒体时,铃木启久说:“当我想到我曾经杀害很多的中国人民,使他们的遗属的生活遭到困难,而目前照顾我的人正是被害者的亲人,这时候我的心犹如刀割一般。”

1956年7月,9名战犯家属来探监,其中包括铃木启久的妻子。据《中国改造日本战犯始末》作者张仁寿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当时铃木的妻子对丈夫说:“我听说表现好可以减刑。我知道你不是一个会说话的人。”他安慰妻子说:“这不是会不会说话的问题,主要是认识不认识真理。”

回国后投身“反战和平”

1963年,73岁的铃木启久被提前释放。当有日本记者问他回国之后想做什么的时候,铃木启久回答说:“反战和平,一定要反战和平。”铃木启久之后加入了著名的“中归联”。

在中国被押的日本战犯,除了少数被判处有期徒刑之外,从1956年开始,陆续有1000多名战犯被从轻处理,释放回国。这些“归还者”代表在1957年成立了“中国归还者联络会”(简称“中归联”),致力于和平反战。由于归国战犯相继去世,该协会于2002年解散。

回国后的铃木启久用三四年的时间完成了《117师团长的回想》等两部回忆录,叙述了日本军被八路军打败的过程。他的文章曾经多次出现在“中归联”主持编撰的书中,如2002年“中归联”编撰出版的《侵略——在华日本战犯的告白》一书中就再度收录铃木的《无住地带》,讲述日本军“三光政策”造成“无人区”的暴行。据《难忘的岁月——中日记者见证的两国关系》一书介绍,这一文章在日本引起很大反响。

除此之外,归国后的铃木比较低调。回国将近20年后,铃木启久于1982年在故乡福岛去世。

本版稿件采写: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储信艳、张颖倩

  1. 分享到:
  2. (责编:张丽娅、许永新)

编辑推荐

  1. 日本缘何对俄既恨又“爱”
  2. 日本通过最大政府预算案
  3. 朴槿惠将首次与安倍会谈
  4. 安倍在核安全峰会演讲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今日要闻

  1. 日新任驻华首席公使到任日新任驻华首席公使到任
  2. 日拟部署4万吨级攻击舰日拟部署4万吨级攻击舰
  3. 日本次世代党选举新党首日本次世代党选举新党首
  4. 日民主党党首拟谋求连任日民主党党首拟谋求连任

军事瞭望

热点排行

  1. 综合
  2. 财经
  3. 时事
  4. 娱乐
  5.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