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03日08:03 来源:光明日报
也许是日本的“寂”文化特别适宜孤独的异乡人吧,也许因为日本文化本来就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作者在面对西日本乡村景观时会屡屡怀想起她少女时代生活的中国江南水乡,这种熟悉感竟然使得我这样一个从未到过日本的人也产生了一种亲历观看的愿望。 |
日本现存最大的古城堡——姬路城。严圣禾摄
近期上映的电影《黄金时代》,据说片名来源于女作家萧红1936年旅居日本期间写给萧军的信。在普遍被引用的关于“黄金时代”的解释里,人们通常愿意接受的是这一段文字:“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压迫,这真是黄金时代。”不知道是有意无意,人们忽略了这句话的最后半句“是在笼子过的”。其实萧红在之后的信件里详细谈到了日本给她的感受,她写道:“他们人民的生活,一点自由也没有,一天到晚,连一点声音也听不到,所有的住宅都像空着,而且没有住人的样子……”
无独有偶,时隔75年之后,另一位中国女性也用文字记录下她初到日本时感受到的这种“寂静”——“感觉日本人居住的社区过分安静,除了偶尔有孩子的哭闹声传来,几乎很少看到人的走动。”这位女学者作为北大的交换教师,远离自己幼小的儿子,在不懂日语的情况下,赴西日本的神户大学承担了一年的汉语和文学专业课教学工作。周末和其他假日,她在日本学生夫妇的陪同下,游历了关西日本的大部分地区,并以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下观感。这些文字集结成册,取名《西日本时间》。
其实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人客居日本学习或者教学,同时留下文字印象,在中日文化交流当中已经成了某种“传统”。稍远些的有黄遵宪的《日本图志》、郁达夫的《雪夜——自传之一章》、周作人的《日本管窥》等;近些的有同样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的陈平原教授的《日本印象》、商金林教授的《感觉日本》等。
《西日本时间》的独特性首先在于,它其实是一种理论实践的产物。这本书是在对“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宗教的政治性、社区空间建构在民族国家现代化过程当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旅游的产业化操作等问题的反思基础上,对日本社会展开的理论性思考。所以与普通的游记相区别的是,它几乎会以学术研究式的认真和严谨,挖掘所到景点的历史和文化构成,并且详述这种文化在建构日本社会的“传统”和民族“精神”方面所起的作用。比如八幡神社、伊势神宫等宗教建构的政治作用,比如“忠臣臧”历史故事在现代旅游业当中的再利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