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01日09:44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 ? 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
在欧洲,针对德国纳粹实施的民族灭绝性屠杀的暴行,在过去的犹太人集中营中建立了许多纪念设施,有名的如波兰的奥斯维辛,在德国国内也有如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及柏林名为“恐怖地带”的揭露纳粹罪行的博物馆等。这些设施引导人们思考种族灭绝式的大屠杀以及战争是如何发生的,欧洲以及德国是如何被引入灾难深渊的。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奥斯维辛集中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警示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这说明,人类社会记忆残酷战争暴行的目的,不仅仅是关心历史,同样也关注未来。所以,中国设立公祭日的目的,当然是要记录那一场毫无人性的屠杀,见证民族的深痛苦难;但设立公祭日并不是记忆仇恨,更重要的还要让现实照进历史。
在屠杀发生已将近80年后的今天,无论是当年的被害国的人们,还是当年的战争加害国的人们,都不期待仅仅看到伤痕遍布的世界,更需要的是建立面对伤痕的勇气。只有正视历史的伤痕,才能激发人们珍惜现实的美好。历史与现实共存的世界才是最真实、最富有意义的世界。
战后德国政治家对待战争责任的态度有目共睹,政治家的态度也深刻影响了德国社会与历史教育,每年在集中营旧址、主要战场、博物馆、西方盟军和苏军的墓地都举行的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也将必须编写正确反思历史教科书的原则写入教育法,与法国共同编写了历史教科书。日本有觉悟的知识分子和进步力量也曾积极认真地反思导致军国主义泛滥的日本社会的种种问题,曾提出知识分子是“悔恨的共同体”的口号,至今,以维护战后日本和平宪法为目标的和平力量仍然在积极地努力中。但是,以安倍为代表的一些政治家,却在国际社会表现出拒不承认侵略战争责任的负面形象,他们抱怨成为经济大国的日本没有得到国际社会从政治上的认可,对于不能成为政治大国耿耿于怀。把产生问题的原因归咎于国际社会对日本战争责任的追究。设立公祭日则是对安倍为代表的日本右派政治家的回击。(作者:步平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前所长、研究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