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15日08:53 來源:解放軍報
日本戰敗投降,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只是一個短暫的瞬間,但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過程,卻值得人們認真回顧和反思。特別是近年來,日本右翼勢力不斷否認歷史、美化侵略的言行,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切,日本政府必須回應的問題是,軍國主義是否會在日本復活,日本是否會重蹈歷史覆轍? |
“平成維新”與日本的未來之路
2014年7月1日,是日本自衛隊成立60周年紀念日。這一天,日本內閣會議和國家安全保障會議通過了旨在解禁集體自衛權的相關決議。有人效仿“明治維新”之名,將這一“石破天驚”的動作稱為“平成維新”。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這一舉動,也引起了包括日本在內的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警覺——日本未來究竟要走什麼樣的發展道路?
日本戰敗投降后,舊的國家機器被打破,美國對其實施單獨佔領,並代其制定了和平憲法。然而,由於美國出於自身戰略利益考慮,對日本所進行的戰后清算並不徹底,不僅保留了天皇制,還對一大批戰犯免予追究。迄今,在日本政府的正式稱謂中,8月15日只是被稱為“終戰日”,不是“戰敗日”,更不是“無條件投降日”。這種表述完全回避了那場戰爭承載的罪惡和教訓,也導致日本許多人對歷史的認識出現了嚴重偏差。這是日本與德國在歷史追責上的最大不同,也為日本戰后否認侵略歷史、逐步擺脫戰后體制預留了空間。
戰后初期,吉田內閣戰略的核心是“先經濟、后軍備”,實質上並未排斥軍事手段在國家安全中的運用。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新保守思潮開始盛行,以前首相中曾根康弘為代表的保守勢力在“戰后政治總決算”的口號下,提出所謂“國際國家”的政治綱領,意在“使日本從戰后的‘特殊國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成為分擔國際責任與使命的‘正常國家’”,這其中當然包括對軍事發展“正常化”追求。冷戰結束后,日本的“大國主義”思潮更加活躍,小澤一郎的“普通國家論”、石原慎太郎的“日本說‘不’”等論調,無不折射出日本對成為“政治大國”的渴求與沖動。
必須指出的是,日本“國家正常化”的目標追求是在否定侵略歷史、突破和平憲法和戰后體制的前提下提出的,這就不能不讓世人對其戰略企圖產生質疑。
從本質上看,日本自衛隊的成立本身就已經違背了和平憲法。因為其中的第九條明確規定,日本“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這是日本政府無論以何種“統一解釋”也不可能改變的事實。如今,安倍打著所謂“積極和平主義”的旗號,解禁集體自衛權,實質上架空了憲法第九條的規定,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憲法政變”。
安倍所謂“積極和平主義”路線究竟是何路貨色,或可在日本侵略擴張歷史中覓得蹤跡。明治維新后的“富國強兵”與安倍所追求的“強軍立國”、山縣有朋“大陸政策”中的“主權線”和“利益線”理論與安倍的解禁集體自衛權、田中義一的“征服中國”與安倍的全力圍堵中國,其中竟有如此之多的相似之處。當年,日本走上了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今天的日本會不會重走老路?有沒有可能重走老路?
戰爭是客觀存在,和平是人類夢寐縈懷的美好期許。軍國主義發動的戰爭,同樣給日本人民帶來了苦難,對此,日本人民不會、也不應該忘記。日本人民熱愛和平,至今,廣島的和平紀念碑仍在向人們“傾訴”著對和平的珍愛。我們堅信,日本人民會在戰爭與和平之間義無反顧地選擇和平。我們希望:無論是今天,還是今后,軍國主義在日本永不會死灰復燃。
然而,右翼勢力的種種言行,讓我們對日本政府心存憂慮。雖然民意不可違,但昔日的日本法西斯軍部又在多大程度上考慮到了日本的民意呢?那場罪惡的戰爭難道是日本人民的選擇嗎?前車之鑒,不可不防。盡管軍國主義早已成歷史垃圾,歷史也絕不會再作簡單的重復,但那罪惡的幽靈會不會改頭換面“重現江湖”?面對這樣的憂慮,一位日本學者曾經意味深長地對筆者說:“今天的日本已不是昔日的日本,今天的世界也已不是昔日的世界。”我們願意從美好的一面來理解,但也必須做好自己的准備。
(作者袁楊 單位:軍事科學院)
![]() |